宇宙不过是在我心中,我的心便是整个宇宙。这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的提出却要比贝克莱早四百多年,它是十二世纪中国心学哲学家陆九渊的名言,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才不过十三岁。他为自己论证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这个论证因为作者尚年轻,看起来似乎文不对题。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事实,中国的哲学并不同于西方,无论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旨归,还是问题的论证,都迥然相异,中国式的智慧,有时更多是一种顿悟、一种姿态、一种执念。对这句话的解说,我们不妨从一个小故事说起,故事的主人公是陆九渊的后学王阳明:
一日,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的说明非常优美,透着几分中国式的机智。同贝克莱一样,这种看法,也同样有着“唯我论”色彩,但是无论是陆九渊还是王阳明,却都是要做圣贤的,这句话的意思也只不过是说,圣贤也是在你心中的,只要你想,就有可能。所以,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圣贤,并不难,如果你能反求于自身,就不难发现,每个人心中善根已驻,无须外求。
陆九渊不像朱熹那样遍求名师,博采众家之长,而是直接师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论;师心——发明自己的本心,这心就是孟子说的“人皆有不忍之心”。皆有美丑、善恶、是非等基本的内在良知。这个此心就是知敬知爱的仁义之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的这种本心失去了、迷失了,所以,人之为人,不过是“求其放心”而已,通过内心返察的功夫,发现迷失的本心—圣贤心。至于如何发现和发扬自己的本心,他说要先“立乎其大者”,就是要相信自己的本心是善的,相信“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都是自足于心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他说,道不外求,而在自己本身。心学的特点就是“扩充法”:找着善根良心,然后让它极限发挥,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像所有宗教都有个“根本转变”的法门一样,心学是明心见性式的,顿见本体,彻悟心源,便能“大作一个人”了。
公众号近期文章
0 Responses to “通俗哲学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