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谦德之效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辛未(公元1571年)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丁丑(公元1577年)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
第三篇:积善之方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徵之。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
第二篇 改过之法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
第一篇:立命之学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
“乌台诗案”事件概况苏轼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乌台诗案”事件起因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任。在神宗的直接干涉下,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之后又分别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任职
宋朝皇帝及年号列表北宋庙号谥号姓名年号统治时间1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建隆乾德开宝960年-976年2宋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赵炅 (原名匡义、光义)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976年-997年3宋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赵恒 (原名德昌、元休、元侃)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997年-1022年4宋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赵祯 (原名受益)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1022年-1063年5宋英宗体干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赵曙 (原名宗实)治平1063年-1067年6宋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
“王安石变法”事件概括王安石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
甘肃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复杂的地理形势和多样化的自然条件,为早期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甘肃先民在这里度过了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漫长的童年期,大量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他们不论在人种体质上还是在生存方式上,都同我国北方的石器时代文化脉络相通。甘肃地区育生的强势史前文化,参与了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各大文化区系的互动和融会,为华夏文明的酝酿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活跃在陇原大地上那许多源系纷繁的牧猎部族,则构建了后世兄弟民族并处共荣格局的雏形。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开始阶段,大致时段为距今300万年~1万年,约占迄今人类全部历史的99%。在这一阶段,人类以打击方式制造石器
经历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无论在体质上还是在生产技能上,都有巨大的进步。工具制造越来越精巧,磨制石器广泛使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人们把距今10000年~4000年这段使用磨制石器时期,名之为新石器时代。期间,人类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学会了烧制陶器,开始过筑房定居的生活,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群体聚落,社会组织也由母系氏族公社逐步演进为父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通常也被划分为早、中、晚三期,但因地区不同而在年代上各有先后差别。就甘肃古文化发展状况而言,距今10000年~7000年为早期,距今7000年~5000年为中期,距今5000年~4000年为晚期。一、概 述在距今约1万年,地球进入全新世地
甘肃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致时间,距今5000~4000年。这一时期生产工具的主体虽然仍是石器,但已经出现了红铜乃至青铜制品,渐渐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石器中打制器已近绝迹,磨制工艺日趋精致,已能熟练使用锯切和钻孔技术。翻地松土类工具如石铲、石锄,收割类工具如穿孔的石刀、石镰和陶镰,谷类加工用具如石臼、石杵等,均已普遍而大量出现,农业已进入较发达的锄耕阶段。与此相应,畜牧业也有发展,渔猎技术继续提高。制陶工艺由手制向轮制演进,程序越来越细致,开始出现颇具规模的制陶作坊,彩绘风格朝繁缛华丽的方向发展。聚落规模比以前扩大,中心聚落更加突出。房屋已多为地面建筑,分间套合式房屋相当普及。中型房屋有的四五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