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简介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末清初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初居乡教授学生,以程、朱为本治学,提倡知行并进。朱用纯始终末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 506 字的《治家格言》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中国传统教育视为启蒙读本,影响深远。《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此类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
“顶戴花翎”是清代官服的重要标志,提到清代官员的职位品级,人们自然就马上会想到它。顶戴花翎是清代官服的特色之一,也是区分人物等级地位的重要标志。对于官员来说,从暖帽和凉帽上来区分等级的共同标志是顶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顶戴”。顶戴又叫“顶子”,在官场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戴不同质地的顶子,即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眼从对方的顶戴质料上,分辨出其官位品级。所以,清代的官帽又有“一顶官职”之说。清代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为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